[75]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460页。
[76] 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7] 释敬安:《自笑》,《八指头陀诗文集》,241页,长沙,岳麓书社,1984。
第九章 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领域因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延绵千百年之久的传统旧道德在各种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下走上衰败的道路,另一方面反映近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新道德逐渐形成,引起了道德领域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的发生尽管不平衡,但却给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领域带来新的气象。
第一节 封建传统道德的困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并没有立即转变为近代社会,而在一个较长的阶段里仍然保持着传统封建社会的形态。由于清王朝的极力提倡,封建旧道德一度出现强化的趋向。当然这并不表明封建旧道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不过是其衰败中的回光返照而已。封建制度的衰朽,统治者的奢华,官场的腐败,理学的僵化、虚伪,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早已显露出封建传统道德的危机与末途。为了挽救封建道德的危机,清朝统治者不断发出“励道德、正人心、兴教化”的呼吁,企图以此规范人们的思想言行,维持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正统官僚士大夫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强调强化封建道德教化的作用。曾国藩的《讨粤匪檄》、唐鉴的《省身日课》、罗泽南的《姚江学辨》、倭仁的《为学大指》、李棠阶的《志节编》《四书约解》等书,都是宣扬“忠、孝、节、义”“修、齐、治、平”的作品,一度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然而,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潮及学术的涌入使中国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又为中国封建旧道德的更新准备了内在的根据。这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变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概而言之,封建旧道德在鸦片战争后受到来自三方面的冲击:一是来自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批评,二是来自民间反抗势力的冲击,三是来自新兴资产阶级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