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題入手就可以非常學術,強調的是of 而不是Black girl 撇開那些reading materials,純觀感來說自殺一處尤其突兀,也許和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必須縮減成一小時有關(政府機構的要求,和現在的國內真像) 原劇本寫於colonial時期,同樣的晚餐對話用在post-colonial就變了味道 但是黑人拍的黑人就不再充滿representation了嗎,就是另一種角度了嗎 這種問題簡直像為何同志要高調宣傳平權一樣,非那一共同體的人們永遠無法設身處體驗對方所受的壓迫感和歧視 全獨白的方式由於黑人要發聲的急迫表達,從第一部馬車夫開始就是這樣 之所以是電影之父是因為”第一次把黑人當人來拍“,真是shock 身分認同、殖民、種族,還是處處都是representation,全部都是 mimetic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啊 再跑一下題,衣服品味、氣質都是上乘啊